返回
产业方法论|工程 AI 正在哪里省时间?多家 Copilot/Agent 的“交付环节”横评
产业方法论|工程 AI 正在哪里省时间?多家 Copilot/Agent 的“交付环节”横评产业方法论 · 工程交付提效


最后更新:2025-10-31 · 适用对象:自动化负责人 / 系统集成商 / 设备商

TL;DR:把“AI 能力”拆回工程交付链:① 规格 → ② 点表/I-O 映射 → ③ 代码骨架/库调用 → ④ HMI 页面骨架/报警树 → ⑤ 版本审计/说明书 → ⑥ 调试与回归。AI 真正省时发生在点表→代码骨架报警树→页面骨架文档→对照检查这三段;但功能安全/运动控制仍是红线,必须人工验证与双人复核。
① 任务地图:把 AI 能做的对齐工程环节 ② 产品横评:谁更适合 PLC/I-O/HMI ③ 可量化 ROI:人天、缺陷密度与返工率 ④ 红线与边界:哪些必须人工把关 ⑤ 落地剧本:从试点到规模化的 4 周期 ⑥ 常见疑问与选型建议

① 任务地图:把 AI 能做的对齐工程环节

工程环节 AI 能力点(可交付) 注意事项
点表/I-O 映射 从 Excel/CSV 生成标签命名规范、I/O 分组、模块分配、基础互锁表;导出为工程可导入格式 命名规则固定化;I/O 通道电气约束(源/漏、2/3 线、DO 电流)需人工校验
代码骨架 以自然语言/伪代码生成 ST/LAD/FBD 骨架;自动插入状态机、上电自检、故障处理分支 涉及运动/安全的 FB 调用改为模板+待填参,不允许直接成品下发
报警树/HMI 从点表/代码注释生成报警层级、默认确认/延时;自动出基础页面与对象绑定 报警优先级与消音策略需现场签核;颜色/态图遵循企业规范
版本审计/文档 自动对比程序差异,生成“变更理由”;从注释与点表抽取项目文档、I/O 清册、调试记录 变更生效前需双人审核,保留“原版+新稿”并签名

② 产品横评:谁更适合 PLC/I-O/HMI

A. 面向“控制工程”的助手

产品/生态 定位 擅长环节 落地优势 边界
TwinCAT CoAgent(Beckhoff) PLC/I-O/HMI 一体工程助手(自然语言→代码/工程对象) 点表→代码骨架、库/示例查找、I/O 配置、HMI 页面骨架 深度耦合 TwinCAT 项目结构;可读写现有工程,知识库友好 功能安全/运动调参仍需人工;跨平台复用度取决于库/版本
FactoryTalk Design Studio Copilot(Rockwell) 面向 Logix 的生成式 AI 助手 自然语言→PLC 代码、项目知识检索、入门/疑难解答 与 Design Studio 原生集成;英文语料成熟,学习曲线低 以 Logix 生态为中心;安全/运动块使用需遵守厂商指南
Industrial / Engineering Copilot(Siemens) 覆盖工程/运营的工业 Copilot 家族 工程文档生成、知识问答、流程辅助(搭配 TIA/Teamcenter 等) 生态完备、AI 获 2025 Hermes 奖,跨价值链使用场景多 控制层代码自动化仍需遵循 TIA 工程规范与项目治理
Schneider × Microsoft(Automate 2025 展) 展会发布的生成式 AI 助手(EcoStruxure 生态) 工程/运营辅助、知识问答与模板化生成(展会场景) 与微软技术栈深度合作,便于对接 IT/云 正式量产范围/型号支持以后续官方文档为准

以上定位与特性来自各官方功能页/新闻与权威奖项披露。

B. 面向“平台/通用工程”的助手

产品/生态 定位 擅长环节 备注
CODESYS 集成助手 在线帮助系统集成聊天助手(SPS 2025) 技术问答、代码片段/示例检索、把“文档→操作”提速 偏“助手/知识检索”定位,适合多品牌 CODESYS 设备
ABB Genix Copilot 以运营/过程优化为核心的工业 Copilot 过程/能效/资产分析、运维建议,结合 Azure OpenAI 更强在 OT-IT/运维侧;对 PLC 代码生成的关注度次之
Ignition(对比项) HMI/SCADA 平台(官方论坛:暂无自家 AI agent) 可与第三方 AI 服务集成,但官方“Copilot”未发布

③ 可量化 ROI:人天、缺陷密度与返工率

度量三件事

  • 人天节省:点表→代码骨架、报警→HMI 页面骨架两段,通常可节省 20–35%。
  • 缺陷密度:以“上线首月的报警/故障单”计,目标降低 15–25%。
  • 返工率:版本审计+评审清单(后附),目标≤ 5% 的返工回合。

怎么做对照实验

  • 选两条相近规模的小线体:一条使用 Copilot/Agent,一条按传统流程。
  • 统一模板:命名规范、报警分级、页面样式先固化,避免把“无序”怪给 AI。

④ 红线与边界:哪些必须人工把关

⑤ 落地剧本:从试点到规模化的 4 个周期

周期 目标 动作 交付物
Week 1 选择场景与工具 选定 1–2 条“小线体”与 1 个助手机制(如 CoAgent 或 FT Copilot) 试点方案、命名规范与模板
Week 2 把点表喂给助手 由 AI 生成 I/O 映射与代码骨架、报警树草稿、HMI 页面骨架 可导入工程、报警清单、页面草图
Week 3 代码评审与上机 双人评审、静态检查、上机联调;文档由 AI 初稿、人修订 评审记录、调试日志、变更说明
Week 4 收敛与复盘 上线试运行,收集报警/返工数据;优化提示词与模板 ROI 报告、模板归档与知识库

⑥ 常见疑问与选型建议

Q1:如果我们多品牌并存,选哪个起步?

建议从你们占比最高/交付压力最大的生态入手:TwinCAT 或 Logix 的用户,优先 CoAgent / FT Copilot;多品牌 CODESYS 控制器,可先用 CODESYS 集成助手做“知识检索+片段生成”。

Q2:HMI 侧能省多久?

以“报警树→页面骨架”为主的自动化通常能省 20% 左右,但图形规范与颜色/态图要先模板化,否则省不了。

Q3:Ignition/PLCnext 之类的生态有没有官方 Copilot?

Ignition 官方论坛答复“目前没有官方 AI agent”;PLCnext 主打开放生态与虚拟控制器(SPS 2025 亮相),可先把工程规范/模板沉淀好,等待官方助手成熟后再接。(本条仅作生态对比)

Q4:验收怎么做才“可签收”?

把“AI 参与度”写进验收:要求提交“AI 生成的差异清单/代码骨架/报警树”,并附双人审查记录;上线后一个月出“报警/返工”对比报告。

下载资料前请先绑定手机号码